不是每個人都有使用睡袋內套的習慣,但其實睡袋內套是一項非常值得投資的裝備:
增加保暖度
無論是什麼織品做成的睡袋內套,幾乎都可以增加一些保暖度,在睡袋不夠暖時,也許多這麼一層就可以讓你感覺比較舒服。市面上也有許多不同材質製作的內套,性能各不相同。
保持睡袋清潔
關於清洗睡袋,可以參考山行者豪哥介紹的方法,看起來很麻煩,實際上真的就是那麼麻煩,而且洗過太多次還會降低羽絨的膨脹性能。所以使用睡袋內套可以讓你不用每次爬個山回來,就得費心清洗睡袋內的髒汙及汗水。化纖睡袋雖然比較不怕水洗,但睡袋本身的體積,重量及晾乾的過程仍然很麻煩。
關於我的睡眠系統,由於一開始就設定了輕量化及冬天休息的前題,因此我的主力是KEEPON 925,580g的重量及可壓縮性讓我十分滿意 (這點是我另一顆迪卡儂 QUECHUA 5°C 的弱項),但在從夏末初秋開始,925僅有250g填絨量的缺陷就浮現了...低於10度我就會覺得冷而影響睡眠,因此我都會搭配睡袋內套,光是內套這一項裝備我就有三件,分別是迪卡儂的一般型睡袋內套、今天的主角SEA TO SUMMIT、還有一件是最後加入的常岳機能睡袋內套。因為睡袋內套在旅遊睡眠條件較差時也可使用, 我很喜歡自助旅行因此優先添購 (有看過紫外線燈在黑暗中照旅館床單嗎? 謎樣的體液痕跡可能會讓你嚇到....)。
SEA TO SUMMIT REACTOR+11°C
↓這件SEA TO SUMMIT+11°C睡袋內套售價並不便宜,做工及外觀也確實有一定品質。小巧的收納袋,實測重量僅有267g,十分輕量,強國製造
↓ 全長183cm,較高的人可能會感到侷促。值得住意的是SEA TO SUMMIT共有+8、+11、+15三款睡袋內套,其它兩款長度都在210cm,唯獨+11款長度是183cm。小弟身高175,使用起來太短了..........頭套不太能蓋上,後來就給老婆用了。
↓連接頭套及入口的抽繩,可以束緊減少空氣對流
↓INVISTA公司的機能布料THERMOLITE,號稱保暖質輕,且即便濕了也還是能夠保暖
↓材質示意圖:中空纖維的構造,保留暖空氣且讓濕氣排出,同時隔絕冷空氣
↓尾端的拼接構造可以減低足部的壓迫感,是不錯的設計
關於包裝上宣稱的+11°C性能,網路上已有幾則心得報告,這邊就不再著墨。我認為這件睡袋內套的價值在於輕巧,接近2000元的售價不能說不值得,因為我也是設計背景,而設計是有價的,因此SEA TO SUMMIT的包裝設計跟內套設計都必須有相對應的價值,雖然宣稱的升溫性能跟現實有落差,建議還是當作行銷參考看待。
迪卡儂睡袋內套
↓這件完全就是實用取向,沒有多餘的裝飾,當然也非常對的起它的價格,210cm的長度應該可以應付大多數人的身高了。
↓頭窩的設計是SEA TO SUMMIT沒有的,稍稍彌補了沒有拉繩的缺點
↓一邊的缺口加大,雖然方便進出但也是保暖的漏洞
↓尾端沒有特別針對腳掌做立體設計....... (不到2張國父的價格要求太多了吧...) 但50cm的寬度我個人睡起來是ok的
↓100%聚脂纖維製,實測僅有199g,輕量更勝SEA TO SUMMIT
↓原廠有附彈性收納袋,我的不知道跑哪去了,借用一下原廠的照片,
使用心得
這兩件睡袋套我都用過幾次,尤其是很早就購入的迪卡儂。如果你的睡袋保暖度已經很夠,那很推薦購買迪卡儂這件來保持睡袋清潔,跟價格一樣的重量(咦?)也不會增加太多負擔。SEA TO SUMMIT的材質彈性非常好,但老婆說睡起來有點癢癢的,我睡起來確實有點刺刺的,不曉得是不是個人體質關係....至於保暖方面包說寫的11度真的不科學,但一定比迪卡儂的優。